是与异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对术语。“是”,意为正、真、稳;“异”,意为化、变、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正变结合观念的一种阐发。唐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提出,为文之道,“无难易,惟其是尔”;在《讲学解》中称赞“《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清刘熙载承接韩愈之说,具体论述了是与异的关系.认为“百世之文,总可以‘奇’、‘稳’两字判之”(《艺概·文概》)。“奇则所谓异也,稳则所谓是也”《艺概·经义概》)。主张两者须合一,相辅相成.若“不异之是”,即正而无变,真而不化,则平庸、无生气;若“不是之异”,即无正为范,无真之本,则虚妄、失根基。对“不异之正”应济之以异,使之平衡,对“不是之异”应济之以是,使之和谐。在美的创造中,只有各种因素和对应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如“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