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与韵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对概念。“势”指书画艺术中用笔的刚柔动静之形态,也即艺术形象的节奏旋律。“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要求通过有限的笔墨表现出万物形象的流动之美。“韵”最早指声韵,后用于书画领域,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指“行于简易用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潜溪诗眼》),即要求审美意象“有余意”。明丰坊则把书画艺术中势与韵的关系比作生命形体的筋骨和血肉,认为“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笔诀》)书画要有筋骨,以劲健取势,运笔有力,但不干硬枯涩,而是意在笔外,通过长短、大小、疏密、应接、向背等,收到无笔墨处也有妙境的艺术效果。明董其昌明确将这两个概念并提,认为书法应“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画禅师随笔》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