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应震,清代古文学家。晚年徒居招远大霞坞村。乾隆癸卯年(1783年)举人,其常吉志:"如果让我担当大将军的角色,我就会专管外事,率精兵与外侵之敌决一雌雄,如不则当一谅官,惩治权候之人,为天下兴利除弊,最下也要成为一个腰缠万贯之人,济贫急难,救助普天下穷苦之人。老了以后则遁迹大山之中,不与世人交往,让后人惊叹想象,做最后的收场。"曾任山东禹城训导20余年。在其60岁时,禹城有一姓于的年轻人曾作文为其祝寿,称其 "意状疏散,不修边幅,家贫不屑间生计,非分之财弗苟得。与人不算计,想说的直说,所言都是肺腑之言。"后升任青州府教授。五午后弃官归故里,闭门著书,寒暑无间,晤首穷经,毫而好学。道光五年 (1825年)工月,病中自作墓志铭,神志清楚,表现从容,且自古:"解《易》禾完,抱憾终古。"临死之际,犹呼家人拿笔砚来,说"解《易》两交禾安处,当改之"。改完后,令人读给他听,说:"这是最大的收获。"言毕而去,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