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道,因剑山峭壁间栈(古称阁)道而得名。又称剑门蜀道。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又泛指由陕西汉中、宁强经四川剑阁至成都间通道。唐代地理学著作《元和郡县图志》释曰:“小剑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小剑城去大剑戍四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道。”龙门山东北支脉大剑山、小剑山东西横亘18千米,一般海拔1000米,最高峰大剑山东山寨海拔1248米。大小剑山72峰绵延起伏,峰峦联结,形若利剑,直插云霄,穿行南北的大剑溪将其拦腰斩断,至此绝崖相对,昂首一线天。公元前4世纪,蜀人经此筑有通往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石牛道(又名金牛道)。三国时,诸葛亮为运送军资,沿此道凿崖架飞梁,拓宽险路约15千米,始名剑阁道,并置阁尉驻守。后于剑阁道南端隘口处,以两崖相嵌置关,其形如门,称剑门关。关口宽约20米,长约600米,关楼锁口,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是古蜀道上最为重要的关隘,为川陕交通咽喉。过此南下成都,少险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