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过程,或称为快中子 捕获过程,是在核心发生塌缩的超新星 中创造富含中子且比铁重的元素的程序,并创造了大约一半的数量。R-过程需要以铁为种核进行连续的快中子捕获,或是短程的R-过程。另一种居主导地位产生重元素的机制为S-过程,也就是通过慢中子捕获进行核合成,主要发生在AGB星,而这两种过程在产生比铁重的元素的星系化学演化中占了很重的分量。 历史 R-过程似乎必须从重元素的同位素相对丰度和在1956年由Hans Suess和Harold Urey重新印制的化学元素丰度表来观察,尤其是锗、氙和铂这三种元素丰度的峰值。根据量子力学和壳层模型,原子核经放射性衰变成为同位素时,会在接近中子滴线处关闭中子壳层。这暗示了有些含量丰富的核子必须经由快中子捕获来创造,并且也只能估算哪些核子可以经历这样的过程。在1957年,有一篇著名的论文提出了S-过程和R-过程的分摊表,也提出了恒星核合成的理论和设置了当代的核天体物理学的框架。 核子物理 紧接在核塌缩超新星之后,有高温和一股强大的中子通量(大约有1022中子每厘米?每秒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