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lrf hypothesis),法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人类学-〔人类学分支〕-语言人类学-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一种语言人类学的假设,讨论“语言究竟是对现实的解释还是对现实的创造”这一议题。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源头可追溯到美国人类学家F.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和历史特殊论,E.萨皮尔(Edward Sapir,1884~1939)是博厄斯的学生,B.L.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为萨皮尔的学生。萨皮尔继承了博厄斯关于“语言是对经验的分类体”的观点,认为不同语言是对人类共同生命经验的不同表达模式。但事实上,萨皮尔和沃尔夫两人从未公开提出该假设,更未联名提到过有关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问题。该假说是后人对二人研究的概括。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实质上是对语言到底是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实这一问题的解释。假说有强、弱两个形式:强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在提供一种思维可能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他可能性。弱假说则认为语言的结构和日常语言使用会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