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利用可能性学说是从资金需求者即借款人的信用利用可能性分析入手,同时结合分析资金供给者即贷款人的资金供给的可能性,以全面论证利率变动对信用利用可能性影响等金融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信用利用可能性学说,是在1898年由魏克赛尔 (1851~1926年) 在其所著 《利息与物价》一书中提出的。信用利用可能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关于利率政策效果的三个命题。魏克赛尔在1898年于其所著的《利息与物价》一书中关于利率政策提出了如下的三个基础命题: 其一,中央银行变更利率,商业银行将随之而作相应的变更; 其二整个长短期利率体系将全面而同时地相联系地变动;其三,借款人和储蓄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都具有弹性。这三个命题,一般人都未加深究。直至1927年和1930年,才有柏尔吉斯和里夫勒发表著作,指出这三个命题与现实情况有差距。加之,凯恩斯发表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及30年代末牛津大学等机构对投资的利率弹性进行测验调查的结果,都表明利率不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这样,一般人遂认为投资对利率无弹性,因而对金融政策持否定态度。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金融机构上却出现了两种关系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