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是从海岸到盆地沉积表面坡度极缓 (小于1°)大陆架缓坡浅水环境内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碳酸盐沉积相的组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对现代碳酸盐海岸大陆架的研究中建立了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 (Wilson等,1975),即台地边缘有生物礁形成的障壁岛,或有碳酸盐浅滩镶边,台地内有广阔且平坦的浅水碳酸盐、低能潟湖和碳酸盐潮滩,通常所指的有碳酸盐沉积的浅海环境。镶边的礁或浅滩向海盆方向有一陡坡通向深水盆地,从台地上崩落的浅水碳酸盐在陡坡外可发生再沉积。鉴于很难用碳酸盐台地模式概括古代陆表海碳酸盐沉积的特征,Ahr (1973)又提出碳酸盐缓坡的术语,用来描述从滨海波浪作用的浅水逐渐过渡到低能的深水环境,沉积物表面坡度极缓(一般小于1°),不存在明显坡折的碳酸岩沉积体系; 而将上述有生物礁或浅滩镶边、前缘有陡坡的碳酸盐台地称为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至于碳酸盐台地这一术语,现已演变为统指所有浅水碳酸盐沉积,包括缓坡、镶边陆架和孤立的岩隆,特别是某些一时尚难确定其沉积环境的碳酸盐沉积的非正式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