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色谱分离技术:是利用样品分子与固定相的疏水力作用的不同,用流动相洗脱时,各组分迁移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原理与反相色谱有相同之处,区别在于疏水色谱填料表面疏水性没有反相色谱强。流动相一般为pH 6-8的盐水溶液,和普通反相色谱相比,这种表面带低密度疏水基团的填料对蛋白质的回收率高,蛋白质变性可能性小。由于流动相中不使用有机溶剂,也有利于蛋白质保持固有的活性。关于在疏水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的概念最早在1948年就由Tiselius提出,“疏水作用”一词是Kauzmann于1959年首次在“蛋白质进展”杂志中提出的,随后陆续有学者发表用疏水层析成功分离蛋白质的文献报道;如钙调蛋白、苯丙氨酸裂解酶、凝集素等。该技术真正得到发展和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发出一系列适合进行疏水作用色谱的固定相以后。1972年,Erel Z.等人将不同链长的α,ω-二胺同系物键合在琼脂糖上,以不同pH的含盐缓冲液作流动相成功纯化了糖原磷酸化酶,开始确立了疏水层析在分离纯化某些疏水蛋白质、肽类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