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身份认同(subjectivity and identity),法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人类学-〔人类学分支〕-认知人类学-主体性,认知人类学的研究议题。“主体性”(subjectivity)是现代哲学的概念,而“主体”(subject)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近代以来的“主体性”概念则指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以来从“自我”出发规定一切存在的哲学观念,是人们确立人与社会生活价值的规范性源泉,代替了中世纪上帝的神圣权威。人类学对主体性的研究试图同时把握两种看似矛盾的意味:①与19世纪以来英语中主体作为个体性和个体对其状态的理解相应,主体性可由身体经验、情绪、言语、物质和技术等媒介构建对自我的理解。②基于主体的从属这一意味,主体性是个体在自我不能改变的世界中因世界对其形塑、规训和暴力而产生了自我情绪和精神体验。个体的身份(identity)就在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力量中产生,一方面是自我的主动构建,另一方面是被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所塑造。主体性与身份认同一内一外,前者偏向于探讨个体的内在构建和体验,后者是这种构建和体验在服饰、言语、社会关系和物质使用等外在层面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