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古籍整理(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of ethnic minorities),法学-民族学-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整理,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的收集、编目和校订。20世纪以前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基本都是在佛教领域进行的,其他古书只有零星的校勘。8世纪下半叶,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献编目在吐蕃出现,当时的吐蕃赞普墀松德赞大力支持佛教,使译经之风大盛。为避免出现重复翻译,以噶瓦巴则为首的一批译师先后开始编制寺院收藏的佛经目录,最终形成《登迦目录》《秦浦目录》和《旁塘目录》,其中保存至今的《登迦目录》在后世略经增补后著录藏文经书近700种。同时,几位印度和吐蕃译师利用《翻译名义大集》建立了一套佛教术语的藏译规范,并开始据此来校订前人所译的经书,为后来编印“藏文大藏经”打下了基础。元代中叶,杭州的一些党项僧人也搜集并校订了前代用西夏文翻译的佛经,补译了遗失和未译的经文,于14世纪初凑成3620卷在杭州付梓,称“番大藏经”或“河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