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基准值(environmental baseline values of soil),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污染-土壤环境基准值,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污染物对特定生物受体(靶生物)的最大无害剂量或浓度值。是制定环境标准的基础性资料和科学依据,是纯自然科学属性。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起始于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负载容量)的研究,获得了黑土、黄棕壤、紫色土、赤红壤、砖红壤和灰钙土六类土壤中砷、镉、铜、铅等四种元素的基准值和容量,揭示了土壤环境基准值(临界值)和容量的区域分异性。其后,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部、教育部等相关单位相继延续或开辟了有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参考意义的基础性资料。由于污染物影响的复杂性和保护对象的不同,土壤环境基准值往往是一个多目标函数或者范围值。环境标准所确定的污染物浓度原则上应该小于或等于基准值。当为多目标保护对象时,适用“箍桶效应”。土壤环境基准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指示物(靶生物)、污染历程、环境因素(温度、pH、Eh)、污染物化学组成等,应该关注长期、重复的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