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on wave),工学-光学工程-材料与器件-光学表面效应-表面电磁波,表面等离子体波指金属表面自由电子与光子集体振荡形成的疏密波,它能够被电子激发也能被光波激发,其强度分布在表面处最大,在垂直于界面方向指数衰减。1902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R.W.伍德记录了金属光栅衍射中的异常衍射现象,被认为表面等离子体波研究的开端。1907年,L.瑞利首次尝试对Wood伍德异常进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指出该现象发生在某一个衍射级次开始或消除的临界点(衍射角度90°)。上述理论与实验存在5%的误差,瑞利认为这是由光栅周期的误差导致的。然而,1936年,L. Strong实验测试了一系列不同材质但具有相同周期的光栅,发现材料直接影响了“异常”的谱线形状和位置。由于瑞利的光栅理论只包含几何尺寸,显然不能解释上述现象。1941年,U.法诺首次对伍德异常给出正确的解释,指出衍射光谱中除了光栅衍射的贡献外,另外还存在一种与光栅中的漏波有关的成分。然而,由于缺乏精确的实验和严格的分析方法,法诺的解释也未能真正地揭示SPP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