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骨骼考古学(human osteoarchaeology),历史学-考古学-概论-分支学科,以考古出土的人类骨骼遗存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学科。人类骨骼考古学主要采用形态学、解剖学、功能学、病理学、创伤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遗传学等分析手段,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生长发育、生活方式、健康状况、饮食结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迁徙行为、社会冲突以及人群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等问题。包括人头形态学、古病理学、古人口学、骨化学和古代DNA等分支学科。与人类骨骼考古学最相近的概念是“生物考古学[注]”,这一概念在英国和美国有约50年的历史,近年来刚刚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界。1972年由英国考古学家J.G.D.克拉克首次提出“生物考古学”这一术语,当时仅包括对出土古动物遗存的分析。1977年,美国生物考古学家白简恩[注]系统阐释了生物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埋葬习俗和社会组织、日常行为和劳动分工、人口规模和密度的估计、人口迁移和遗传关系,以及古代人群的饮食与疾病等项内容。此后,生物考古学的概念被北美地区的学者广为接受,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