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成煤植物(Cretacouse coal-forming plants),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煤-煤层气地质〕-含煤地层-成煤植物,白垩纪时期形成煤的原始植被类型或类别。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海陆格局巨变和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在南、北半球上联合古陆的分解和其组成板块的漂移,使成煤作用发生的时空范围有明显改变。聚煤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且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成煤作用的强度在南半球明显减弱。这一时期北半球的成煤植物群通常由归入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的刺蕨-新拟查米亚植物群和其南方的柏囊蕨-毛羽叶植物群为代表,前者主要组成分子以银杏目、茨康诺司基叶目、本内苏铁木目及松科植物为主,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早期被子植物,这些植物反映的是北亚热带-温带气候条件下的温湿植被;后者主要以真蕨类及本内苏铁目为主,其次为松柏类,缺少或不含银杏类,这些植物反映的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型植被。白垩纪时南半球的含煤地层发育非常局限,中国藏南地区煤系地层的植物化石表明其组成分子主要以苏铁类和松柏类植物为主,体现了热带-亚热带冈瓦纳型干旱植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