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铅釉陶器(Sui and Tang lead glazed pottery),历史学-文物-陶瓷文物-代表性器物,中国隋唐时代生产的低温釉陶器。铅釉系以铅化合物为助溶剂的低温釉。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魏的单色、二色釉陶及唐三彩和宋辽金三彩等都属于铅釉陶器。隋唐铅釉陶器主要发现于长安、洛阳及周边的北方区域,以唐三彩的出现为标志,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隋到高宗前期,数量少,工艺、风格承袭北朝,有普通陶土胎和细白胎两类釉陶,釉色褐黄或深绿、草绿,色泽因胎土色深浅而鲜亮程度不同,但迄今未见汉魏已出现的二彩釉陶。墓葬出土器型多见四系罐、深腹杯,另有烛台、砚、香薰、高足豆、盘口壶等日常起居用品。高宗后期,典型唐三彩出现,器类繁多,常见三彩鍑、塔式罐、罐、瓶、钵、盒、盘、碗、枕等,既有纯粹用于随葬的,也有兼做实用器的。制胎有施化妆土的深褐红色陶土,也有白色瓷土,分二次烧成,温度高于一般陶器但低于瓷器。釉彩种类有褐、黄、绿、蓝、白等,丰富多样,但同时仍有大量的褐、绿或蓝色的单彩釉陶,这些也被纳入到广义的唐三彩中。武则天临朝的680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三彩俑随葬的流行,推动了唐三彩发展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