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轻唇音说(a hypothesis that there are no labiodental in old Chinese),文学-语言文字-音系学-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古音-古纽,关于古音中无轻唇音的假说,是上古声母研究成果之一。中古唇音字后来逐渐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类(见唇音、重唇音、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指中古后期的轻唇音在上古一律都读重唇音。该观点最早由清人钱大昕系统提出。钱大昕主要利用古书的异文来证明,例如“封域”就是“邦域”,“妃”读如“配”,“附娄”就是“部娄”,“芜菁”就是“蔓菁”等。其中的封、妃、附、芜分别属于中古后期轻唇音声纽非、敷、奉、微;邦、配、部、蔓分别属于中古后期的重唇音声纽帮、滂、並、明。但是这些文献材料只能证明重唇与轻唇上古为一类,既可以说明古无轻唇,也可以说明古无重唇。人们之所以会信从古无轻唇的结论,是参证了现代方言。钱大昕在论述中已经参考了方言情况,但方法论上还有欠系统性。后代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闽方言里,普通话的轻唇字大多数仍然读重唇,而普通话的重唇字却没有读轻唇的。从类型学角度看,世界上只有双唇音语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只有唇齿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