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共存理论(species coexistence theory),理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维持机制〕-物种共存机制,解释物种在群落中共存机制的理论。物种共存理论是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可分为经典的物种共存理论和当代物种共存理论。经典的物种共存理论强调具体的物种共存机制,包括物种对资源的差异化利用、物种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分化等,其历史可追溯到生态位概念的提出。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在理论上表明了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物种是稳定共存还是发生竞争排除。苏联生物学家G.F.高斯1934年通过草履虫实验验证了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预测,意味着物种对资源的差异化利用是维持物种共存的必要条件,即竞争排除法则。R.H.麦克阿瑟等在G.E.哈钦森超体积生态位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对生态学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促使当时的生态学家测量和计算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等。与经典的物种共存理论强调具体的共存机制不同,当代物种共存理论关注影响物种共存的一般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