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溺器(Chinese ancient chamber pot),历史学-文物-杂项-中国古代生活用品,中国古代男性小便用具。最早称楲,汉代以来俗称虎子,后世称夜壶。通体作伏卧或蹲伏的猛虎状,张口上仰,口缘或素面或堆塑虎头,颈、背间安提梁,四足蜷曲于身下,东吴、西晋时流行刻划羽翼。器长20余厘米,大者可达30厘米以上。虎子的材质早期主要为铜、漆、陶、釉陶,汉末以后以青瓷为主。从考古发现看,虎子至迟出现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墓葬中出土较少。虎子多见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较少见,主要发现于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江苏镇江王家山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一件铜虎子是已知考古发现的最早实物。此器素面,器身似虎,圆口斜向上昂,未表现虎头,颈部与背部间安提梁,蜷曲的四足贴附身下。湖南长沙五里牌3号战国墓中亦曾出土一件木胎黑漆彩绘的虎子,眼、耳、鼻为雕刻而成,全身彩绘卷曲的羽毛状线条。汉代虎子发现较多。造型一般为横卧、略呈圆筒形的较为具象的伏虎状,器口的虎头多饰有眼、耳、鼻,四肢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