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大气遥感(ground-based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e),理学-大气科学-大气遥感-[大气遥感分类],把遥感探测器放置在地面对大气进行探测的方法和技术。具有观测精度高,观测时间连续等优点,但目前该方法只能在有限区域进行,不能用来监测大范围的大气信息,可作为卫星大气遥感观测的补充。发展演变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D.M.B.多布森在地面用紫外分光计观测大气臭氧的总量,开创了人类进行地基大气遥感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中期,G.W.吉尔曼等人利用声波雷达的回波信号分析低层大气的垂直结构信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基大气遥感开始广泛发展起来。1958年,中国开始了利用紫外光度计探测大气臭氧总量的地基遥感工作,1978年后,这一观测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地面观测站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地基多波长太阳光度计的大气光谱观测工作,可提供全国多个地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气候性资料。在地基大气微波遥感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研制了用于地基遥感大气温度分布的氧气吸收带微波辐射计,随后扩展到水汽、云和降水的微波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