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变量理论(intermediate variable theory),法学-社会学-人口学-人口理论,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过程及生育率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育过程中交配、怀孕和分娩这3个阶段上的“中介变量”间接地发生作用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口学者K.戴维斯和J.K.布莱克(Judith Kincade Blake,1926~1993)首先提出。在戴维斯和布莱克所著的《社会结构和生育率:一种分析框架》里系统地论述了影响生育率的“中介变量”,并构建了理论框架。他们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3个大类:交配、怀孕和分娩;11个“中介变量”:男女开始同居(包括初婚)的年龄、永久性独身、不同居的时间、自愿禁欲、非自愿禁欲、性交频率、无生育能力、避孕、绝育、非自愿的胎儿死亡、人工流产。在经济社会因素、中介变量系统和生育率之间建立了如下路径:图 经济社会因素、中介变量系统和生育率之间的路径在以上路径关系里,古典和近代西方生育理论中社会经济因素与生育率的直接联系(图中虚线),被现代西方生育率理论中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中介变量系统与生育率之间的间接联系(图中实线)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