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福利思想(Buddhist welfare thought),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佛教教义中包含的实施福利的理念。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产生于古印度的世界性宗教,西汉年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后形成了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大。佛教的社会福利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是依据慈悲、福田思想建立起来的。慈悲是梵语的意译。“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简言之,慈悲就是“予乐拔苦”。将慈悲观念付诸行动,布施便成为佛教一种非常重要的行动方式。布施一般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是施舍财物,济人贫匮之苦,以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法布施是讲授佛法,使世人知道佛法真谛,破迷开悟;无畏布施是帮助他人免除畏惧,使之身心安乐。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看,布施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舍”,但实际上对于己却是“得”。当上述这些布施理念化为行动时,有些便成为带有社会救助意义的慈善行动,并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所谓福田就是指人们为将来的福报所做的事,就好像播田撒种可致收获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