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变质程度(degree of shock metamorphism),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化学-陨石学-〔陨石次生作用〕,陨石遭受冲击变质作用的强弱。陨石的主要组成矿物(橄榄石、辉石、长石等)在母体冲击事件中会产生破碎、变形、熔融、相变等多种现象。冲击变质程度是根据样品中各种矿物表现的冲击变质效应和组合来划分的,可用于估算陨石母体冲击事件的温度、压力历史。1979年,美国科学家R.T.多德等首次根据陨石的冲击熔体产出特征、长石的变形程度、稀有气体含量等对陨石进行了冲击变质程度的划分。1991年,D.施特夫勒等对普通球粒陨石中的橄榄石、辉石和长石的冲击变形、相变和熔体的发育程度进行了系统总结,根据这些主要硅酸盐矿物的破裂、消光、熔融以及高压相变的特征,将陨石划分出S1~S6及冲击熔融7个冲击变质程度。由于橄榄石、辉石和长石在普通球粒陨石中普遍存在,施特夫勒等人描述的冲击变质效应在光学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因此这套标准被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普通球粒陨石基础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其划分标准可以概括为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