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致温差效应(magnetocaloric effect),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基础-[材料磁性],顺磁物质和强磁物质由于外加磁场强度变化,引起物质磁化状态改变而发生的可逆温度变化现象。又称磁热效应、磁卡效应。这一效应同强磁物质磁化和退磁的磁滞效应所引起的温度变化的不可逆发热现象不同。1918年P.外斯(Weiss)和A.皮卡尔(Piccard)首先提出磁致温差效应。1926年外斯等在镍和铁居里点附近观测到约1℃的磁致温差效应。1926年P.德拜(Debye)提出可利用顺磁物质的磁致温差效应来获得低温;1933年W.J.德哈斯(de Haas)等和W.F.吉奥克(Giauque)等独立地在实验中观测到顺磁盐的绝热退磁使温度降低的现象;1934年C.J.戈特(Gorter)提出利用原子核的磁致温差效应比利用顺磁物质可获得更低的温度;1956年N.库尔蒂(Kurti)等利用铜核绝热退磁得到1.2微开低温;1989年P.哈科南(Hakonen)和中国学者殷实利用核磁绝热退磁技术使核自旋系统的温度降低2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