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采利希学说(Mitscherlich's theory),理学-科学技术史-农学史-〔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近代农业化学,说明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又称米采利希定律。20世纪初由德国学者E.A.米采利希(Eilhard Alfred Mitscherlich,1874~1956)提出,认为在理想条件下作物有最高产量,但只要缺乏任何一种主要养分,产量就会相应减少,增施单位量缺乏的养分所得的增产量和该养分的最高产量与其现有产量之差成正比。常用指数方程表示:Y=A(1-e-CX)式中Y为施肥量为X时的产量;A为最高产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C为效应系数。该方程又称“米采利希方程”。方程表明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其极限为最高产量;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一个最高产量,当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亦随之改变。米采利希学说揭示了一定条件下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被用来确定经济最佳施肥量、预测产量和估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