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静力理论(static theory of tide),工学-水利工程-〔水力学、河流及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学-潮汐,应用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海水质点随时处于重力与引潮力平衡作用的观点,阐明潮汐成因,解释其基本特征的潮汐理论。又称平衡潮理论。1687年由I.牛顿[注]提出,1740年由D.伯努利发展而形成。潮汐静力理论的基本假定为:①作为圆球,整个地球表面被等深海水所覆盖。②不考虑海水运动,即忽略惯性力和地转力的作用。③海水为理想流体,即不考虑海水内摩擦力和海底摩擦阻力。 潮汐静力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海水主要是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下离开原有的平衡位置做相应的升降,直到重力和引潮力达到新的平衡为止。由此,平衡球体海面产生形变而成为椭球体,称为潮汐椭球,且其长轴恒指向月球中心。同理,海水在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下,也形成一个类似的椭球体,但其长轴恒指向太阳中心。同时因为地球自转,上述两个椭球体表面叠加而成的海洋表面相对于地球表面就形成了周期性涨落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