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性工厂(sheltered workshop),管理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服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集合残疾人康复治疗、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针对残疾人的保护性就业的机构。“庇护工场”的概念最早见于欧洲,最初由法国的文森特在17世纪设立。l8~l9世纪,英国也建立了残疾人就业场所——即作为长期性的就业安置场所和过渡性的就业工作之家与收容所,推动了残疾人的就业活动。随后庇护工场逐步扩大到世界其他地区。庇护性就业在瑞典、日本、爱尔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实行。为使残疾人的就业得到保障和趋于稳定,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庇护性工厂采取专产、专营或原料、设备资助,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庇护工场的发展也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中国大陆的庇护性工场发展较晚,2004年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帮助智障人士就业的庇护性工场。2015年6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将庇护性工场纳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范围,给予专门的政策扶持。庇护性工场属于残疾人庇护性就业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