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盛言宜说(spiritual power makes proper words),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批评观念】,中国唐代韩愈针对作家内在修养与文辞之间的关系而作出的论断。古文运动的核心观点之一。语出韩愈《答李翊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其基本意涵是,如果作家内在的气足够充沛丰盈,那么当其立言时,句子长短,音调高低,文辞莫不相宜。韩愈自述其二十余年的撰文历程和心得,经历了“戛戛乎其难哉”“昭昭然白黑分矣”“汩汩然来矣”几个阶段,最终达到“浩乎其沛然矣”的写作状态。在此基础上,还要细心检索,确定其醇然无疵才发而为文,他将之称为“然后肆焉”。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气逐渐积累变成盛气的过程,也就是养气的过程。养气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将文章的创作与作家的气质关联起来。到了韩愈,面对文衰道溺的颓势,他进一步将文章的创作与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结合起来,因此气盛背后的底色是儒家的仁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