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循环学说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于1884~1899年间提出的一种地形发育理论。他认为地块开始上升与被逐渐剥蚀夷平,并降低到起伏不大的地面或接近基面的准平原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剥蚀过程和地表形态。起初他研究湿润气候地区由常年流水作用产生的地形发育,称作常态循环(normal cycle),后戴维斯等人又对其它许多地形系列进行研究,分别用侵蚀循环表示干旱区、冰川、喀斯特及冰缘地区的地貌发育,并以更清楚的循环图式阐述1842年达尔文(C.R. Darwin)关于珊瑚礁的发育理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貌发育侵蚀循环学说。戴维斯强调地形侵蚀循环发育过程中有3个要素,即构造、作用和阶段。他将循环过程中地形的发展分阶段。即幼年期早期地块急速抬升,地形起伏不大,排水不畅。随着剥蚀作用的加强,形成深切“V”形峡谷,但河间地仍非常广阔而平坦;幼年期末,谷坡地形占优势,河间地变窄;随着抬升作用的削弱,剥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形切割达最大深度,地面主要由谷坡及狭窄的分水岭构成,地形发育进入壮年期;随着抬升作用及剥蚀作用平息,形成具有残丘的准平原,进入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