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学说()是(H.L.F.Von Helmholz1868)的听觉学说,所谓耳蜗中排列着许多具有固定振频的共振器,它们各自与其相应的音频发生共振,分别刺激不同的神经纤维而感知高低不同的音调。按照赫姆霍尔兹最后的见解,这种共振器就是构成耳蜗基底膜的放射纤维,这种纤维在耳蜗基底部较短,越近蜗顶越长,显示各种固定的振动频率。这种学说,是位置学说之一。1930年,人们发现了微音器电位,1940年,匈牙利学者冯·贝克西(G.Von Bekesy)用微音器(stroboscope)成功地直接观察了音波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并测定了基底膜的张力,他根据在基底膜上未发现特定的强张力方向,而否定了赫姆霍尔兹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