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革命(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 in modern early Europe),经济学-经济学-外国经济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勤勉革命,用于解释17~19世纪西北欧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家庭劳动力再分配的理论。此理论为探讨工业革命产生的先决条件及相关经济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勤勉革命”一词最初由日本学者速水融(Akira Hayami)在著作《日本的勤勉革命》(1968)中提出,用于阐释日本进入工业化的路径。在江户时代(1603~1868),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日本农民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并随之形成了以勤劳为美德的观念,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因此,由于要素价格不同,区别于英国运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实现工业革命,日本是通过劳动集约型技术实现勤勉革命,进而走上工业化道路。而后,美国学者J.de德费里斯(Jan de Vries)重新定义了“勤勉革命”。在论文《工业革命与勤勉革命》(1994)及著作《勤勉革命:1650年至今的消费行为与家庭经济》(2008)中,他借用这一概念来探讨西北欧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经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