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实验(Young's experiment),理学-物理学-光学-〔光的传播〕-〔光的干涉〕,1801年,英国科学家T.杨所做的光干涉实验。杨使同一光源来的光,通过两个靠近的小孔投射到屏幕上,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图样。后来他用两个靠近的平行狭缝代替两个小孔,使光的强度增大,光的干涉现象更为显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氏双狭缝实验。这是第一个只能用波动说解释而不能用微粒说解释的光学实验。杨氏双狭缝实验示意图杨氏双狭缝实验如图所示,是光源,和是两个平行的狭缝(两缝都与纸面垂直),从出发的光波到达和后,和便成为两个新的波源。这两个新波源由于对称性发出的光波的初相位相同,它们便在空间形成一个干涉区域,将屏幕放在这个区域内便可在屏幕上看到干涉条纹。如果用的是单色光,条纹便是单色的;如果用的是白光(如日光),条纹便是彩色的。杨氏还根据他的实验,算出了光的波长。他在1807年发表的论文中说,比较各次实验,空气中极红端的波的宽度约为三万六千分之一英寸(1英寸=2.54厘米),而极紫端则为六万分之一英寸。他所说的“波的宽度”就是现在说的波长。把他的结果换算成现在通用的单位,便是微米,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