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漆器(carved lacquer),理学-科学技术史-纺织与轻工技术史-〔轻工技术史〕-〔发明创造〕,在木、金属、瓷等材料制成的器物胎骨上反复髹漆,层层堆积到一定厚度(一般为1.5~2.5厘米)后,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花纹的器物。雕漆漆器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雕漆漆器制作技艺要求高,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精细的作品往往需要2~3年。制作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制胎、光漆、画工、雕刻、烘干、磨光等。制作工艺以雕刻为第一,讲究阴阳起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力丰富、视觉效果独特。雕漆漆器按其用途,有文房用具、酒具、烟具、灯具、首饰、屏风、茶几等;按入漆颜色归类,有剔红、堆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按雕刻技法分,有平雕、深浮雕、浅浮雕、镂雕、立体圆雕等。雕漆漆器以造型庄重、形态典雅、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并有抗热、防潮、耐酸、色泽经久不褪等优点而存世,深受人们喜爱。雕漆漆器制作名家有元末的浙江嘉善西塘杨汇人张成、杨茂等。张成的作品,中国仅见3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红栀子花圆盘、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剔红曳杖观瀑图盒、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剔犀云纹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