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媒介(replicating media),文学-传播学-媒介史-印制媒介,在玉、石、泥、陶、象牙、金属、木等较硬的介质上雕刻反体文字和图画,通过印料(墨、印泥等)将文字、图画印于封泥、纸、丝帛等载体之上,以达到信息保存和传递目的的媒介形态,包括印章、拓印、漏印等。起源与发展“印刷肇于玺印”,印制媒介是介于人工抄写与印刷之间的制造复本的媒介形态,是手工抄写的机械延伸。印制的起源一是刻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陶纹;二是玺印,可追溯到商玺。“印”意为图章、痕迹,特指把文字、图画等留在纸上或器物上,中文的“印”字在汉代意指“印章”,后逐渐用于“印刷”。中国印章的使用较早见诸史料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捺于封泥之上呈凸凹形文字,后改为用墨色或朱色印在帛或纸上。印章采用压印的方法,刻的总是反字,最初一般采用凹陷的阴文,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凸起的阳文。印章一般为方形,有时也呈长方形、圆形,直径大约为一寸至二寸,印文或刻或铸于印章的一面或多面,印章的顶上通常有印钮做装饰,再系之以绳索,印文通常只有几个字,多为人名、官衔或书斋的斋名,或是其他用来表示所有权、真实性或权威性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