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族Ⅲ星(population Ⅲ star;Pop Ⅲ),理学-天文学-恒星-恒星物理学-恒星光谱,天文学上将氢和氦以外的所有元素都称为金属,宇宙中不含金属元素的第一代恒星称为星族Ⅲ星。最早于1940年,德国(后移居美国)天文学家W.巴德对银河系和近邻星系的观测发现,相比银盘上的恒星(如太阳),晕以及球状星团中的恒星其大气中金属含量低很多,因此把前者称为星族Ⅰ,后者称为星族Ⅱ。据此,1953年M.史瓦西和L.斯皮策(Lyman Spitzer,1914-6-26~1997-3-31)延伸到不含金属或金属含量极低的恒星,提出星族Ⅲ这个想法。1978年,星族Ⅲ被正式添加为恒星星族。2009年,也有人进一步区分星族Ⅲ.1(第一代恒星)和星族Ⅲ.2(被Ⅲ.1恒星电离过的但尚未被金属污染的气体形成的恒星)。第一代恒星形成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宇宙黑暗时期自此终结。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宇宙演化的现代标准冷暗物质模型的建立。在模型中第一代恒星应该是在大爆炸后约1亿~2亿年内大量形成的,其场所位于早期宇宙密度涨落形成的微型暗物质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