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技艺(bronze drum making technology),理学-科学技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与科技遗产-〔少数民族技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制作铜鼓的技巧和手艺。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的历史文物,它自春秋时期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红水河和湄公河流域仍在使用铜鼓。铜鼓的结构复杂,鼓面平坦,胸部突出,腰部内束,足部外侈。胸、腰结合处有四耳,鼓面、鼓身有平面纹饰或立体纹饰装饰,铸造工艺相当复杂。尽管铸造铜鼓的历史悠久,但其铸造工艺却未见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仅在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提及铜鼓铸造所用原料和调音方法。学者通过对传世铜鼓进行研究,发现铜鼓铸作年款印章最晚到道光十一年(1831),自此以后再无年款铭文铜鼓出现。据此推测,中国境内的铜鼓铸造工艺在清代中晚期已失传。与中国境内铜鼓铸造工艺失传不同,在东南亚地区保留有铜鼓铸造工艺流程的文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