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纹(Qiushan pattern),艺术学-设计学-总论-〔中国设计史〕-〔传统图案〕,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纹样。“秋山”最早见于《辽史》:“(应历十年八月)如秋山,幸怀州”,指辽帝四时捺钵体制中的“秋捺钵”,是辽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秋季之时,皇帝带领群臣和兵士进行大型的狩猎活动,故将熊鹿山林等图案称为“秋山纹”。双鹿、柞树、花卉、灵芝为典型的“秋山”纹样题材。禽兽是游牧民族最常表现的题材,商周时期,草原文化的青铜器装饰中,常以虎等猛兽噬马、羊、鹿为题材。金、元、清,继承了辽代四时捺钵的体制,尤其是秋猎的活动。秋山纹在金元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也是清朝常见的装饰纹样。辽代的舆服制度中没有秋山纹饰的记载,但在墓室壁画、石棺石刻、织物及绘画上,均有所表现。金代舆服制度有秋山之服的记载,如《金史·舆服志下》载:“其胸臆肩袖,或饰以金绣,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骭,取便于骑也。”秋山纹是三品以上官员常服的纹样。除了服饰纹样之外,在金代更多作为玉饰纹样,是玉雕、玉带、玉屏花等常见题材。元代秋山纹逐渐增加中原文化元素。清代秋山纹仅见于玉石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