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转喻(metaphtonymy),文学-语言文字-功能-认知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语言表达中同时存在隐喻和转喻的现象,也可用来专指对隐喻和转喻互动关系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先提出隐喻的分类,认为转喻是隐喻的一种类型。直到20世纪50年代,R.雅各布森提出,转喻与隐喻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即转喻基于临近性(contiguity),而隐喻则基于相似性(similarity)。后来的隐转喻研究多半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别、关系和互动。L.古森在1990年创造了metaphtonymy一词,专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关系。他发现了两类基本的隐转喻现象,即基于转喻临近性而发生的隐喻映射以及嵌入隐喻之中的转喻。F.J.R.de门多萨认为,隐喻比转喻更为基础,转喻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在概念互动中只能作为隐喻的辅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转喻的位置和范围为依据的隐转喻分类标准。而A.巴塞罗那和G.雷登则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每个隐喻映射都预设了一个概念上更早的转喻映射。其实,不论是隐喻抑或转喻,若认知视角发生转换,那么隐喻就有可能转化为转喻,反之亦然,如①他是只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