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再现(Non-representation),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概念-外国概念,既指一种强调非重复的、非模仿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又指以物质实践及其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研究范式。强调非再现观念的艺术创作,不再将其主要任务视作模仿或反映客观现实,而是极力摆脱程式化、重复性的艺术符号系统的束缚。这种创作观念在文学、建筑、美术和戏剧等领域均有所呈现。例如,法国戏剧理论家A.阿尔托认为,戏剧应当摆脱文本中心观念,直接展演即时在场的生命本身状态,他由此建立起以非再现观念为内核的“残酷戏剧”。法国哲学家G.德勒兹指出,由于非再现戏剧中的各种元素变动不居,使得文本时刻处于动态生成过程中。作为一种研究范式,非再现有时也作“非表征”。非再现理论不再将文化视作再现社会实践及其权力关系的话语机制,而是摒弃语言和文化符号的中介作用,直接关注现实世界本身的状态、发生及其变动,这种研究方式已应用在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等领域。英国理论家N.思瑞夫特[注]提出,非再现模式更关注“外在”层面,力图描绘物质实践的发生及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