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帖(private post),历史学-文物-杂项-中国古代钱币,依靠民间信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通的、可兑现的、带有纸币性质的票券。又称民间钱票、票帖。私帖兴起于清早期,广泛流通于清中晚期和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私帖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日新钱铺、元吉庆记、广兴乾记等发行的私帖。私帖的使用在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鼎峰,一直使用到1949年。发行私帖的机构有钱铺、钱庄、银号、票号、当铺,此外还有钱店、金店、银炉、商号等。私帖大多数是在发行者所在地区使用,但也有跨地区流通的。私帖名称繁多,有铜圆票、制钱票、银两票、银圆票等,代表的金属铸币有铜圆、铜钱、银两、银圆、银角等,具有一般的货币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私帖不但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又可随时向发行或指定机构兑换银两、银圆、铜钱、铜圆。私帖大都使用木或牛角刻制印版,再用手工印刷。用传统工艺印制出来的民间票帖精粗不一,不规范,防伪技术较差,较官方印钞用的纸,私帖所用纸张较薄。约在光绪年间,民间票帖开始采用石印、套色和双色印制。早期的石印票帖上经常见有“新版洋印”字样,石印的票帖印刷细致、规范,防伪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