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装(Manchu robe),艺术学-戏曲学-〔戏曲舞台美术〕-〔脚色装扮〕,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满族妇女的服饰。京剧《四郎探母》剧照满族隶旗籍者称旗人、旗下人,其妇女的装束被吸收到戏曲舞台上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的民间小戏,如《探亲家》。清同治以后,又把旗装用于《雁门关》《四郎探母》等戏中,装扮萧太后、铁镜公主等人物。旗装是清代的生活服装,辛亥革命后旗袍仍很流行,故戏曲也受其影响,成为一种趋时的打扮。旗装所配的发式,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当时称为“两把头”或“一字头”。王瑶卿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演《坐宫》时,即用此种发式。到了清末,“两把头”演变为用青缎制成高大的横架置于头顶,侧垂流苏,脑后之发梳成燕尾式,称“大拉翅”。王瑶卿在光绪三十三年演《坐宫》时,就用了这种后期的发式和头饰,后来梅兰芳等也都依此装扮。满族妇女穿衣、裳不分的长袍,称“旗袍”,领间围以领巾。早期旗袍样式身袖都很宽大,镶滚较宽的花边。以后腰身逐渐改小。穿旗袍时,外罩琵琶襟或大襟、一字襟的小坎肩。20世纪30年代以后,改得纤细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