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rotation tillage),农学-作物学-耕作制度-保护性耕作-轮耕,通过合理配置土壤耕作技术(翻耕、旋耕、深松和免耕等),形成以少免耕为主体,定期耕翻或深松的耕作模式。不同耕法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优缺点:传统的翻耕耕作有利于加深耕层、疏松土壤、扩大库容、翻埋秸秆、深施基肥、消灭杂草等,但程序繁、花工多、耗能大、延误农时、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养分的耗散,且对气候变化的应变性差。少免耕不乱土层,保持土壤原状结构的肥力分布梯度,有利于早播早发壮苗,节本省工;但随着少免耕年限的延长,土壤养分、作物根系、微生物种群、杂草种子等趋于表层富集,导致土壤紧实、供肥能力差、草害严重、作物易出现早衰倒伏等。研究和实践证明,任何单一耕法都难以解决“用地与养地”“复种与农时”“高产与高效”的矛盾。轮耕既考虑到节本增效,又综合考虑到农田土壤质量的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对于减少长期单一耕作的弊端具有重要作用。轮耕技术的关键是确定翻耕或深松耕的周期和时期。轮耕在中国有广泛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