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华民国国家标准。它和通字方案一样使用复杂的拼写规则来标示声调,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调号或数字;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的应用罗马字母,有别于国语注音字母 ㄅ、ㄆ、ㄇ、ㄈ 等。特点是用罗马字母变化表示声调。如 iou(幽),you(由),yeou(有),yow(佑)。编辑本段历史国语罗马字由林语堂倡议,赵元任作主要研究,从1925年到1926年获国语推行委员会协助,1928年9月26日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它与当时已流行的注音符号并存,其后于1940年易名为译音符号。在1986年1月它被修改为注音符号第二式,并正式被注音二式取代。编辑本段产生经过"五四"运动前后,在"文学革命"的影响下,《新青年》和《新潮》等杂志讨论文字改革,提出采用罗马字(拉丁字母)拼音的问题。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汉字改革号"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钱玄同的《汉字革命!》、蔡元培的《汉字改革说》、黎锦熙的《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等文章。赵元任提出制订国语罗马字的25条原则和一个国语罗马字方案的草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