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德和是中国古代美学用语,意谓通过音乐等艺术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的心理达到平和,在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下使道德精神得到升华。《晏子春秋》外篇第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徐疾,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昕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放《诗》曰:‘德音不瑕。”晏要把音乐之美和道德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乐和,才能心平;只有心平,才能德和;只有德和,才能使行为趋于中正,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