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铜北运,是清雍正、乾隆直到光绪、宣统几个朝代的要政之一,时间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近185年,其中雍正四年至咸丰年间近130年为鼎盛时间,很多年份运量在600万斤以上,运量最大的年份可达797万斤。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了统治中国267年的清王朝。满清皇帝汲取了前朝各种货币混用,导致国家金融混乱的货币制度教训,取消了纸币,只准使用银币和铜钱,一两银子兑换1000枚铜钱,使铸钱所需的铜量大大增加。但当时的大清王朝并不敢轻易在各地开采铜矿,担心大量开矿会聚集众多劳动力,形成反清复明势力。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开始,铸钱量就逐渐低迷,数十年内都无法达到顺治年的高峰水平。延至康雍交替之时,宝泉局甚至一度陷入无钱可铸的尴尬。清朝的前期实行了收集前朝旧铜钱和百姓家中的铜器回炉融化来铸造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