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气氛亦称“学校社会气氛”、“校风”。校领导、师生共同构建的学校心理、情感和文化氛围。教育社会学中有时还界说为校内所有的非正式人际关系。学校的差别性特征之一。对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主要内容:(1)校领导与教师期望;(2)校长的领导方式;(3)校内非正式人际关系。有四种主要研究模式:(1)20世纪 60年代首次进行系统分析的美国学者哈尔平和克罗夫特所发展的组织气氛研究(简称 OCDR)。(2)利克特约于 20世纪 60年代进行的组织管理研究。(3)根据教师和校长控制学生的主要形式进行研究。学校领导对学生观念的控制,反映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可用于区分不同的学校气氛类型。威洛尔等美国学者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起的研究工作,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基础。他们设计出从监管型到人本主义型的学生控制连续体,编制了“学生控制观念形态表”。(4)斯坦和斯坦霍夫的“需要-压力模式”。编制了由 30个变量构成的“组织气氛指标”(简称 OCI)来解释行为。1965年,布朗提出改变学校气氛的两个总策略:诊断性策略和发展-中心策略。前者重点分析学校中各亚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