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语,古代流行在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一带的语言。分焉耆与龟兹(库车)两种方言,差别较大。前者曾称吐火罗语A,后者曾称吐火罗语B。属印欧语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20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发现了此语言的文献,多属7-8世纪。法国语言学家列维研究1907年伯希和从新疆库车和敦煌带回巴黎的婆罗米木简,在1913年发表论文《所谓乙种吐火罗语即龟兹语考》,断定库车的婆罗米木简属于吐火罗语B;由于吐火罗语B不仅用于库车佛寺而且用于官方通行证,列维将吐火罗语B定名为龟兹语。列维根据婆罗米木简有“大王Swanata”字句,考订为《唐书》中于唐贞观四年来朝的龟兹王苏伐叠,由此断定龟兹语木简的年代是唐贞观年间。列维又根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沙弥”不能对上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samane、sanmir很近,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