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珽(1248年-1328年),字廷玉,号湛渊,晚年又号栖霞山人。元钱塘(今杭州)人。本四明舒少度遗腹子,由通武郎白嵘育以为嗣。中国元代文学家,官员。白珽幼年颖悟,5岁能属对,8岁能赋诗,13岁进入太学。元将伯颜平江南,檄为安丰丞,辞不赴任,执教于藏书之家17年。程钜夫奉旨求贤江南,刘宣任南行台御史中丞,前后交荐,皆以疾辞。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经李衎举荐,就任太平路(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儒学正,不久摄行教授事。其后,曾北游大都(今北京)。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任常州路(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年)儒学教授。再迁庆元路(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儒学教授,未上任,升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副提举。秩满,署淮东盐仓大使。以婺州路兰溪州(治所在今浙江兰溪)判官致仕,年八十一而卒。白珽天性至孝,自幼至老,为学不辍,故能长于诗文。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即与仇远以诗名于吴下,人称“仇白”。入元之后,更加致力于诗,重视游历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白珽的诗,陈著、方回、刘辰翁、戴表元皆给予很高的评价,今其诗多已亡佚,难以见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