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龙腔”起源于望江县,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由望江县黄梅戏剧团老艺人龙昆玉、龙甲丙父子长期在流动班社巡演于望江农村后山一带,凸显望江方言,低沉委婉,自成腔体,被老百姓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成为黄梅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龙腔”和“ 怀腔”是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唱腔流派,望江与怀宁是黄梅戏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在安庆视察工作时观看了“龙腔“《描药方》后与青年演员亲切交谈,他称赞“这才是地道的黄梅戏。“ 望江作为黄梅戏的发祥地之一,“龙腔”最早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形成于“昆玉佬戏班”时期,代表人物是龙昆玉、龙甲炳父子俩,其韵白使用的是安庆官话、小白则使用的是望江本地的方言土语,亲切易懂,音乐不光是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青阳腔、徽调,还揉进了望江本地的哭丧调和民歌,唱腔优美动人,少高亢艰涩之音,板式节奏灵活,行腔婉转舒缓,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