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眶雀鹛,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幽鹛科-雀鹛属。郑宝赉:1987: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眼周白色;头颈暗灰;有暗色眉纹;上体暗茶褐;喉污白;胸染茶黄,下体余部近白。 形态(A.n.nipalensis,依据Baker,1922,275—276)成鸟:眼周有明显白眼圈;头、颈和上背灰褐,有葡萄色渲染;头侧各具一道烟褐色侧冠纹,沿后颈达于背部;耳羽灰色;下背橄榄褐;翅表和尾羽表面黄褐;颏近白;下体浅茶黄;体侧和覆腿羽渲染橄榄色。 虹膜浅赭褐至深赭褐;嘴石板色或石板褐,下嘴浅淡(Baker,1922)。嘴灰角色,上嘴基部1/3褐色(Ali et Ripley,1972);脚浅肉或石板灰白色。 量衡度: 性别 嘴峰 翅 尾 ♂♀ 12—13.5 57—63 57—63.5 亚成体(8月1日采自西藏墨脱);额、头顶至颈暗灰,眼前方有两道近黑色眉纹,眉纹向后渐变粗,并止于后头;眼周白色,头侧和颈侧灰色较头顶浅;上体茶褐色;翅黑褐,翅表和上体同色,尾茶褐,尾羽外缘以茶黄色,喉和胸污灰,胸部稍染浅茶黄;下体近白,下胸和体侧微染浅茶黄。 虹膜褐色;上嘴亦呈褐色,先端浅淡,下嘴浅灰色;脚黄褐。 量衡度(据郑作新等,1983):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幼♀(1) 13 125 9.5 57 56 19.5 郑宝赉:1987:分类讨论 白眶雀鹛(A.nipalensis)外形与灰眶雀鹛(A.morrisonia)分布区相衔接。形态上颇有相似之处,曾有人将灰眶雀鹛(A.morrisonia)下属的亚种作为白眶雀鹛(A.nipalensis)的亚种。据Baker(1922)的描述,A.nipalensis 成鸟喉部非如其邻近地区A.morrisonia的一些亚种喉部呈浅皮黄色,而为近白色。背部橄榄褐较多,而非橄榄色。 1977年8月1日在西藏东南部墨脱背崩获得的1只雌性亚成体(形态见前描述),翅和尾的正羽已长全,但下体体羽尚呈绒状。此鸟外部形态酷似产于海南岛的A. m.rufescentior,但后者没有明显的侧冠纹,而且上背缺乏橄榄褐色。 西藏鸟类志(郑作新等,1983)一书中,将采自墨脱背崩的1只雌性幼体鉴定为A.n. commoda。该亚种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和东部地区。该书作者只提到A.n.commoda头顶较A.n.nipalensis 为暗,上体较显棕褐色